孩子在一岁以后就已经不是完全无助的婴儿了,他们学会了走路、吃饭、说话、控制自己的身体,甚至已经开始承受各种挫折,比如断奶、学走路。这时候的他们既仍然很脆弱但是又特别坚强。他们可能一遇到困难就哭,比如玩积木、拧瓶盖什么的,甚至会发脾气,这样的反应在这个阶段是非常正常的。连我们大人在做不好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令人不舒服的无力感,孩子在成年以前从生理上甚至都还没有做好控制这些情绪发泄方式的准备,所以大人不用对他们这个阶段展现出来的各种情绪感到焦虑。
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开始体验“能力——自信——掌控力”这条关键的抗挫折路径。也就是说,利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成功的做好某件事,获得信心,并有信心自主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阶段,父母最关键要做的事情就是控制自己“帮忙”的欲望。一些父母怕孩子自己处理不好事情,干脆自己动手帮孩子,这样孩子就没有实际参与的经验,无法了解成功的过程充满困难,以后当他遇到挫折时,就很容易放弃或者发脾气,或者习惯于依赖成人的帮助。
不少家长可能会觉得“我也没不放手啊”,但父母经常给孩子的时间是不够的。朋友来问孩子几岁了,孩子羞涩或犹豫了一下,大人就已经抢先说了出来;孩子穿鞋,一下子没穿上,或者费劲的尝试了几次以后,爸妈就稳不住了。其实只要这个时候孩子还在努力的尝试,或者在简单的鼓励下仍然没有放弃,就应该继续等待他们自己寻找解决办法。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有以上两种情况出现,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学会“一分钟”原则:等一分钟再出手。给孩子一点时间自己找解决方案,也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是否这件事情真的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还是可以容忍孩子选择他们自己方式和节奏。一分钟当然是一个大概的时间,大家可以自己调整,但核心是多一点耐心和宽容。另外一种情况是家长放手太彻底,让孩子尝试一些他们的能力还做不到的东西,比如太早认字、学数学、尝试一些竞技性运动、模仿大人画画、做一些复杂的家务等,孩子在生理上就还没有准备好去做这些事情,家长要注意挑选和控制事情的难度(这也是小步尽可能的做到分年龄的提供各种活动和资料的原因),把一件事情分解成一些简单的步骤,让孩子一步一步的去尝试。
总结起来,家长帮助孩子建立抗挫折力最核心的方法就是“小心的放手”。既要放手、不包办,又要及时的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这个时候,家长要开始树立“顾问角色”的心态,给他提建议、教他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鼓励他有能力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这样才能帮助她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记住,勇敢、不怕苦,只停留在口头鼓励是没有用的,必须经历过才有可能超越。